(為了完整呈現基、後發的辨識本文有點長)
⭕️1、【基本發酵的判斷】
✅ 麵糰攪後溫度若為24度可靜置10分鐘
✅麵糰攪後溫度若為25度可靜置5分鐘
✅麵糰攪後溫度若為27度就要立即做不能再等
⭕️麵糰的鬆、硬在於靜置時間的長久,
饅頭要鬆軟好吃必須進行二次醒麵,
✅就是第一次基發的時間至少要30分鐘以上,
這樣會更有勁道,口感蓬鬆,柔軟有彈性。
✅如果第一次基發的時間太短或馬上製作,
會因麵糰尚未發酵中間沒有空隙,導致質地變硬。
✅所以若要口感較硬有咬勁攪好後就可馬上做,
這種饅頭組織紮實,結構細緻。
這種饅頭組織鬆弛,富有彈性,吃起來味道更濃香。
⭕️基發須不須要靜置?如何辨别【靜置不夠】?
這裡的靜置不夠,是指基發時間不是後發,
因為基發時間不夠就製作,很容易造成蒸後起泡或開裂,
所以靜置的時間也很重要,
⭕️那要如何才能辨别靜置不夠?
首先從麵糰中間用食指插入,
✅如立刻回彈表示麵糰尚未發酵,須再待一會,
✅如慢慢回彈表示麵糰己發酵,可以製作了。
但這不太準,因為剛攪好的麵糰還很緊,
用食指挿入測試馬上彈了回來,
應取一小麵糰壓扁(約0.3~0.5公分厚) (不能太薄聽不出來)
拿到耳邊用食指輕彈,若是肉聲(紮實的聲音)
可等5~10分再做,若是鼓聲(空虛的聲音)
✅就要馬上做因為麵糰己經發酵
或者將麵糰壓至0.1公分薄
✅如果没看見氣室,可等5~10分再做
如果看見空白氣泡,就要馬上做因為麵糰己經發酵。
⭕️2、【後發的判斷】
後發要等多久?如何防止【提早蒸製】?
✅正常饅頭(非蒸好)切後都是呈90度直角,
✅到達可入蒸時其角度是呈92~93度
有人發明瓶蓋辨别法,還有彭老師的水球測試法,
我是比較直接用目测的【角度辨識法】,
但不管那種方法都有誤判及不準的時候,
✅主要還是要用經驗來體會,。
【角度辨識法】是一種憑感覺與經驗來判斷饅頭入蒸的時間,
就像瓶蓋辨别法是將麵團置於瓶蓋上,
✅當麵團脹到瓶蓋周邊即是饅頭入蒸時,
彭老師的水球測試法是將麵團搓圓丟入水中,
✅當水球浮出時就是入蒸時,✅我則捨棄這兩種工程,
直接用目测的,當麵糰剛切好時是90度,在正常溫度下,
每隔15分膨脹一度,換句話說,麵糰切後15分鐘是91度,
30分鐘是92度,45分鐘是93度。
⭕️麵團入蒸最佳角度在92~93度之間,(冬天92,夏天93)
所以麵糰入蒸最佳時間是切後30~45分鐘左右
✅ (因為冬,夏有别,天氣冷熱,氣候均有別)。
✅ (麵糰的軟硬, 酵母的效力也有直接影響)
#或是取中間値38分鐘左右
這方法比較直接簡單,好記又實用。
⭕️那没有角度的包子或圓形饅頭到底要怎麽看?
才能知道何時入蒸?
手捏包子要看上面的摺紋及下面的凹痕(摺與摺間的交接處)
表面上的摺紋
20摺的呈 5度的尖角
18摺的呈10度的細角
16摺的呈20度的斜角
14摺的呈30度的邊角
12摺的呈40度的廣角
10摺的呈50度的弧角
⭕️摺紋越多角度越細較好看出入蒸時刻,當摺紋角度逐渐平整時即可入蒸
舉例來談:妳摺的是16摺
其角度是20度,當角度浮到22度時即可入蒸,
那50度的弧角又要如何看,因為50度角度太大,
只能從中間浮起的高度來判斷,✅當中間浮起旁邊的摺痕會比較不明顯,這時就可入蒸。
樹葉型與手捏包子一樣要看上面的摺紋及下面的凹痕(摺舆摺間的交接處)
⭕️至於無摺包子(平面有包餡如豆沙包……等)比較好看,
當旁邊的弧度較為明顯時,用姆指與食指往兩旁捏,
如略微凹陷表示即可入蒸,
實心(圓形)饅頭(如山東饅頭…等)就不太明顯,
陷入的地方就沒有那麼深,因為中心比較紮實!
只有托在手中感覺比較輕沒有原先的重。
國寶級糕點師傅與你
分享更多傳統小食
《#細説饅頭》
金石堂:https://tinyurl.com/y6ljfeqj
讀冊TAAZE:https://is.gd/TlQVql
誠品:https://tinyurl.com/y3b6z8mk
《#懷舊糕餅1》:(熱銷增訂版)
《#懷舊糕餅2》
《#懷舊糕餅3》
《#懷舊糕餅4》
TAAZE:http://bit.ly/2lFf6PS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