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鴻禹師傅文章分享天地
目前分類:烘培小常識 (30)
- Jul 20 Tue 2021 19:10
揭開饅頭起泡與萎縮的面紗-【烘焙小常識】第190篇
- Jun 16 Wed 2021 19:42
『糖清仔』的《黃金比例》
漫談煮糖溫度『糖清仔』的《黃金比例》
何謂《黃金比例》?
簡單來說, 用在數學上是一個常數,由兩個可以被拆解的物件,
所換算出的數學公式,得到 1.6180 的數值,(就如同圓周率是3.1416一樣)。
- Nov 25 Sun 2018 20:45
《順序巅倒,囗感有别》之菠蘿篇
#菠蘿麵包是台湾四大麵包之首,
從日據時代迄今歷久不衰!
可是菠蘿皮的製作過程也隱藏着先後順序,操作得宜表皮酥脆裂得漂亮,操作不當表皮硬脆光凸紋淺!
正當的方法是奶油,糖粉先打發,反白後才打蛋下去先敲一個,被吸收後再敲一個,問題常出在這裡,未被吸收就再敲蛋下去,造成油水分离,有些人主張可加些低粉緩和再継續敲蛋,殊不知這己造成表皮出筋的第一步,雞蛋未被吸收前還含有水份,水與粉混合很容易出筋,只有被吸收後变成油才会酥脆不易出筋!
- Nov 25 Sun 2018 20:42
《順序巅倒,囗感有别》之油葱酥篇
紅葱頭屬炒物也屬炸物,但後者為香。
前者用於一般家庭之煎,炒以提升香氣。
後者用於大量使用之肉燥,肉粽…等較多用料之產品,今天談的是後者《油炸》
製做紅葱頭最好不要偷懒買現成(機器切)的來使用,那種含水量多,買回後如果没有立即處理,炸出的油葱不但不酥反而顏色也呈灰暗。
- Nov 25 Sun 2018 20:40
《順序巅倒,口感有别》之螺肉蒜篇
無論 生料,熟料,煮料 皆有其順序!
螺肉蒜屬煮料,是早期外燴餐桌上
一道必出的名莱,隨着時代的進步,莱色的提升,這道很受歡迎的名莱也隨之消失,連進入餐桌或家庭也很少見了!
其實這道很簡單,只須5種材料加少許調味料就很美味了,但重要的是其順序!
- Nov 25 Sun 2018 20:37
《順序巔倒,囗感有别》之糕仔篇
- Nov 25 Sun 2018 20:32
《從蛋糕外觀談結構》之組織篇
最近常接到一些私訊,問為何戚風蛋糕烤好後會萎縮?
大家都明白蛋糕的主要材料是:
蛋,糖,油,塩,水,粉
先談
- Nov 25 Sun 2018 20:19
《從蛋糕外觀談組織》之比重篇
D,比重計算
計算方法:先取一200克之量杯(不一定要200cc的量杯,任何大小的杯子即可,最好是面寛的飯碗或碗公比較好操作),先扣重後裝滿水,再秤其重量如200克後倒掉水,再裝滿麵糊(同一容器)秤得麵糊為86克(各別淨重〉,再用麵糊的淨重除以水的淨重,即為『麵糊比重』。
公式:麵糊比重=麵糊/水的淨重
舉例:量杯裝滿杯水淨重(按扣重鍵)如 200克,用同一個量杯將水倒掉改裝滿麵糊,總重量如86克(淨重),以86克除以200克等於0.43 即為『麵糊比重』
- Nov 24 Sat 2018 21:52
《從蛋糕外觀談組織》之實戰篇: 長崎蜂蜜(SP)蛋糕配方及作法
在未談蛋糕萎縮前先談一下實作,這對下面幾篇才能更加暸解:
舉長崎蜂蜜(SP)蛋糕為例:
長10寸寬7.5寸髙2.7寸一個份
- Sep 08 Sat 2018 20:54
漫談油皮酥的桿捲法
早期的油皮只有兩種桿法,
1,為直捲法(又稱單酥),即為兩次均桿長後再捲起来,這種方法大都用在比較大的餅類,例如大餅,訂婚礼餅或重量在80克以上的餅,因為重量重油皮自然多,不適合對切的油皮會增加負担。
2,為三摺法(又稱双酥),即為桿長先三摺再桿長捲起,這種方法捲起的油皮比较長,對切後較好操作(如用直捲法對切後很短較難桿)這種油皮適用於小面積的餅,因為體積小,油皮少如一個一個包捲費時費工,所以三摺桿捲後對切比較快。
随着時代潮流,有人利用丹麥酥皮的方法發展了大包酥,三摺法與直捲法就被矮化成小包酥。
- Sep 08 Sat 2018 20:51
從油皮剖面談麵粉習性
最近常看見一些油皮酥的争議,
因為使用的麵粉不同,
造成口感上的差異!
舉例來説:
- Sep 08 Sat 2018 20:45
如何使 表皮不易破裂
- Sep 01 Sat 2018 19:17
如何分辨油皮的熟成度
最近看到兩則蛋黄酥熟不熟的争議,不禁有感而發,也許是前幾篇寫得不够詳盡,今再針對油皮重談一次!
其實油皮的分辨比糕漿皮更好分辨。
✅只要從旁䟉摸略有硬殼(接近
乒乓球🏓️程度,時間蛋黄酥
- Aug 26 Sun 2018 19:48
如何讓菠蘿麵包更加迷人
- Aug 26 Sun 2018 19:44
淺談蛋黄中的白點
中秋—到粉絲專頁有關月餅的
文章都会被挖出来複習!
最近常接到一些私訊,問及蛋黄裡為什么会有白點?是没有烤熟嗎?或是什麽原因?
👨🍳我知道蛋黄裡的白点不是我们加工的,絕不是我们的錯,所以我去問了蛋商,他也回答不出来,只好去問
🦆養鴨人家,得到了兩個版本
- Aug 20 Mon 2018 21:24
從油皮,酥,餡比例話口感
有些人僅守配方,以为只須表皮做得好就可以,未曾注意回潮後的口感。
一個理想的綠豆椪須三方兼顧,不能只求表面功夫,油皮,酥,餡的比例須密切配合才能達标。
#先談如何做出理想的油皮酥!
首先必须明瞭油,皮比例
- Aug 20 Mon 2018 21:18
從糕餅談烤炉之進化
當我第一脚踏入糕餅界時,第一眼看到的是用磚砌成的柴炉,那時顧炉很辛苦,每天均須買柴買木屜來燒(木柴是當上火,木屜打底當底火),如遇雨天就得眼淚直流,因为木柴与木屜均潮濕,烘乾過程会產生辛味,点燃後噗鼻而來逼得你眼淚直流。
直到原子炉問世才改原子柴,這就不怕流淚了,因為柴料有商家送来不怕下雨天木柴淋湿。
後來進步到德国炉,這造型像古早燒柴的火車头,四週都是厚鉄板,只留兩個孔(一個燒柴孔,一個烤盤孔)也同様燒原子柴,但它保温效果好,着色均匀。
後來又進步到瓦斯炉,這個方便不須買柴來燒,但危险性也髙,使用不當会常出意外,我曾為此被燒得面目全非(也許大家会懷疑我現在看起来好好不留痕跡,但我確曾發生過好幾次,這会在脸書説分明,不在此多説)
- Aug 13 Mon 2018 07:54
《如何使紅麴粉更加出色》之二
前次使用蝶豆花加酒,顏色增加約5倍,這次使用紅麴粉並無明顕增色。
图1.同様各取2克紅麴粉
图2.各加10克等量的酒与水
图3.兩小時後並無明顕差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