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油皮的熟成觀點》?
中將至有關油皮、酥的問題又被提及,
所有問題不外乎是︰
※ 我的蛋黃酥看起來像沒有烤熟?
※ 我的蛋黃酥為什麼沒有層次感?
※ 我的蛋黃酥為什麼隔天就回軟?
※ 我的油皮用液體油為什麼容易出油?
※ 油皮油酥的比例究竟要多少才正確?
※ 用豬油、無水奶油、無鹽奶油有何不同?
※ 油皮揉不出彈性, 整團糊糊的, 無法吸水?
先談蛋黃酥看起來像沒有烤熟?
這是近年引起最多的話題,5年前還引起很大爭議,
有人中秋在某社團裡PO了蛋黃酥的剝 (切) 面圖,
結果被當面說是沒有烤熟,引起了很大的論戰,
甚至還有人為此來求教過我。
近來沒有烤熟的聲音也好像縮小了,
因為有人認為善意的建言,好像成了惡意的批評,
因此都禁言了!
其實它不是沒有熟,以家用烤箱60L一盤24個為例 :
假設蛋黃酥重量一個75克左右,高度約3公分,
若以上火210下火180,烘烤時間須20~25分,
若以上火190下火170,烘烤時間須30~35分,
若以上火180下火160,烘烤時間須35~40分,
這樣的溫度這樣的時間大都己經烤熟了,而為什麼切開後看起來沒有熟?
原因是烘烤中蛋黃的油脂釋出,而我們又用了有油的黑豆沙,
油上加油又遇到了重油的油皮包覆(含油率33%以上,粉:油) ,
這樣經過層層阻礙使內餡油脂釋出時因油皮無法吸收,
造成油脂滲透於內餡與油皮之間,停滯於油皮內層無法釋出,
其實它是有熟的!
真正沒有熟的皮,其口感是粉粉沒有韌性,一咬即斷顏色灰白。
被視為沒有熟有暗層的,其口感是嫩嫩略帶韌性,顏色灰暗。
假如說一個75克的蛋黃酥以上、下火200/180℃烤了25~30分,
說人家沒有熟!
那麼圖中的軟式燒餅(夾油條的)重100克只單面煎了12~15分
又該怎麼說?而且它還是網路推蔫的票選排隊的有名早餐店!
我不知道是否因生意太好怕客人等太久,還是客人喜歡這種口感才煎這樣!
但是這種半生不熟的口感,吃起來粉粉硬硬的比麵疙瘩還無咬勁,
真不明白這評比是從何而來!
蛋黃酥的烘烤,爐溫與烘烤時間的控制佔了極大因素***
#烘烤時間不足皮與餡之間會有生皮現象(所謂的沒有烤熟)
#油皮低粉越多雖然酥脆但層次不明(看不見層次)
#油皮酥比例越大雖然酥脆但層次不明(例如1:1,皮:酥)
除非意外 ~~ 除非人為 ~~
除非烤箱異常溫度過低…(烤箱溫度與正常溫度相差20℃以上)、
除非過從甚密間隙不足…(每盤排得過密28或32個)、
除非計時故障提早響鈴…(烤箱計時器突然歸零或提早響鈴)、
除非烤箱過舊使用過久…(溫度無法提高無法升溫)。
否則都是有熟的,用眼睛判斷並非準確,
沒有嚐過真正半生不熟的餅皮,請別下斷言,那是傷人的!
若不想蛋黃酥中間餅皮出現半生不熟的麵團顏色,
可使用無油的豆沙餡 (圖片中無蛋黃者),它能吸收蛋黃釋出的油脂,
也能吸取油皮溢出的油脂,兩邊同時吸取油量,
不但增加鬆綿口感,更可避免暗層的發生!
#圖中皮酥比例為 1:1 較無層次